昨日还是艳阳高照的,今日傍晚时分就下了朦胧细雨。
叶空青开着西厢的门,时不时往外看看,书桌上的蜡烛被风吹的忽明忽暗。
“嘎吱~”
门开了。
周翎宁一手执伞,一手提着书箱,回到了竹院。院中的桂花树微微摇晃,纵使风吹雨打,它的根也不动分毫。
叶空青起身出来:“回来了。”
周翎宁笑着点点头:“嗯。”
这只是她们如今相处中一个极其平凡的下午,却是后来的叶空青睡梦中也回不到的曾经。
.
参加后山考试的有十一人,但是只有六人得到了名额。
向堂长还特意安慰了几名落选的人:“不是你们学问不够,而是院长觉得你们应该先考县试……”
周翎宁几人自然是入选了。陈亦玉和向晚霜则需要搬到后山去居住,周翎宁和叶空青依旧住在竹院,离哪里都不太远。
陈夫子(陈亦玉的母亲)被安排来给她们讲解后山的规矩。
后山的休沐时间和前山的不太一样,是一旬(十天)为一轮。夫子们的授课时间也不是固定的,考虑到后山多是有功名在身的学子,不一定每天都要待在山上,每位夫子会把下旬传授的课公示出来,学子们按需求去听。
不是必要的,这对于周翎宁来说是个好消息。
陈夫子给出的选课名单中,周翎宁只挑了一些翰林院的夫子们上的课,有关科举的课她一个也没有选。
叶空青看的仔细,他每一门课都想听听,考不了功名,他最多在书院待到十八岁,机会实在难得。
回去的路上,叶空青问周翎宁:“阿宁,你不准备考取功名吗?”
周翎宁呼吸着自由的空气,点点头:“我来书院学点东西,考功名对我来说没有用,就不占那个名额了。”
科举考试不是当官的唯一途径,而是平民百姓当官的唯一途径。
课很少,周翎宁乐得自在。
某一日,在后山闲逛消食时,迎头遇上了江玟和谢知微。
周翎宁:……
乐极生悲!
吾命休矣!
江玟见到殿下很高兴,热情邀约她去屋中小坐,得知了周翎宁选的课不多,她从书桌上拿出了厚厚的几打宣纸:“女君,我近日看书很有感悟,这都是我坐的笔记,上面有不同的问题,女君可试着答一答。”
周翎宁强行扯出一抹笑意,虚弱道:“好……”
噗嗤~
糟糕!是胸口中箭的声音。
.
上了四天课,又把江玟布置的课业写完后,周翎宁就准备下山了。
容县瓷窑的彩瓷运过来麻烦,她还是准备自己亲自去看看。
严盼和阿大都在容县,那里的东西也齐全,周翎宁没多带,一辆马车几匹马。
等她从容县出来,直接就去“岁序芳华”别苑了,那里的夫子还等着给她授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