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到这里,监考御史倒吸一口冷气:嘉靖很有思想!难怪大家都说皇上天资聪颖少年神童,十六岁刚成年的人能想出这个问题,已经超过了九成九九九的读书人!
再往下看,按惯例套话,嘉靖感谢了太祖太宗以来的列祖列宗,说在他们的治理下,大明越来越好超过汉唐宋,为历朝之盛。
说完套话,嘉靖图穷匕见:“朕即位以来日夜畏惧,不敢懈怠,但是似乎没有见到绩效!这原因是什么呢?
朕听说过凡事必考究古人事迹,而后加以验证。因为改革就要端正本源的出发点才能不紊乱。
朕非常想励精有为,希望以美好的风俗教化百姓,对得起大明之祖宗,甚至于追得上隆古之治,请问有什么办法吗?”
当然最后嘉靖客气了几句结尾:“尔等诸生博古通今,明白王道之法,请指出朕做得不到位、没有想到的地方,不要泛泛而谈,不要略略而谈,朕一定采用并实行你们的建议!”
嘉靖在题目中,把自己的观点、自己的困惑明明白白地告诸天下。
这个题目非常难的!它不但长,而且需要考生有很强的判断能力,判断嘉靖的真实想法!
如果我是考生,我应该怎样写?
再转头看那名奋笔疾书的考生,他举起了手!
离他最近的一名执事官马上走过去,低头看看考生的卷面,然后放下一张手上的空白考卷到桌子上,却忍不住朝考生的卷子狠狠地瞄了几眼。
监考官见那执事官回坐原位置,便走过去低声问道:“他写完一张考卷了?”
执事官点点头。
殿试卷纸是制式的,单张试卷十五开面,每一开可以理解成一个折叠面。
其中前面六开是用来写姓名、户籍、年龄、出生月份日期、来历等信息的,交卷后,这前面六开将被弥封官折叠密封并加盖弥封关防印章。
所以第一张卷子的正文部分,是试卷纸张的后九开,考生如果用馆阁体标准字书写,每开十二列,每列大约三十字,句逗不占空间。算一下,第一张考卷约能写三千字,是所有考生写殿试文章的极限。
此名考生用了一个上午两个多时辰的时间,已经写了三千字!
监考官看看其他的考生,此时所有的考生已经阅读理解完毕题目,在草稿纸上写好文章框架,正涂涂改改地打草稿,进入了心无旁骛的无人之境。
监考官把头俯过去,细声问道:“你看到那考生是谁?”
“凤阳府、中都锦衣卫官籍、南京国子监杨植。”
原来是天下第一乡试的南直解元!似乎理当如此,能从科场十层阎罗殿杀出重围的考生,都不是省油的灯!只是杨植太过惊世骇俗了!
监考官点点头,继续巡视考场。
从别的考生看到卷子至今约两个时辰,他已经写了三千多字,写满了第一张考卷!
午时到了,执事官们给每名考生的桌子上放了嘉靖钦赐的御饼一只,大殿两侧还提来了热茶桶,要想喝茶的考生只须举手示意。大部分考生趁机吃吃点心喝喝茶,放松一下。
大家休息的时候,不由自主向杨植看去,只见杨植神情专注,依然沉浸在水字数当中,桌子上的御饼动都不动。
江西浙江苏松常很多考生认识杨植是南直解元,他这个架势,明显是冲着状元去的!
欧阳德算了一下,中间茶歇时间差不多两刻钟,杨植在这两刻钟期间又写了数百字!
这是何等的手速,简直是麒麟臂!
他似乎写过很多次这个考题的答案,完全是凭本能、下意识地在写!
王阳明老师曾经说杨植有宿慧,自己终于亲眼目睹了!
第二张卷子整个十五开,每开十二列,每列三十字,如果写满的话,那杨植就能总共写五千四百字。
加上第一张卷子的三千字,那杨植能写八千四百字!
在执事官与监考御史的注视下,杨植并没有写完第二张卷子,他放下了笔,满意地舒了口气。
监考御史急步走过去,盯着杨植的第二张卷子的空白开、列处,飞快地心算一下,杨植大约写了六千五百字,已经超过了罗伦!
杨植揉揉右手腕,又甩了甩双手,把两张卷子按顺序放好。
监考御史盯着杨植第一张卷子上的姓名、年龄、出生月份、日期仔细一看:杨植此时年龄居然比费宏考状元时要小!
难道嘉靖即位后第一次殿试,就要创下两项记录:大明最年轻的且答题字数最多的状元?
杨植回过头来冲着监考御史笑了笑,拿起卷子还有空白的草稿纸,起身向奉天殿东角门走去。
东角门的收卷官和弥封官早从执事官那里知道杨植的事,他们微笑着收下杨植的卷子。
在锦衣卫大汉将军、太监仰慕的目光下,杨植第一个走出奉天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