思考题一(经文文本为主):
根据士师记二十章26至28节,以色列人在第三次战役前做了什么?神如何回应?
答案解析:
在经历两次惨烈失败后,以色列人在第三次战役前采取了一系列深刻的属灵行动。经文明确记载:\"以色列众人就上到伯特利,坐在耶和华面前哭号,当日禁食直到晚上,又在耶和华面前献燔祭和平安祭。\"(士20:26)这段描述包含三重重要属灵举动:
1. 禁食悔改:禁食作为古代以色列人表达悔改与迫切寻求神的重要方式,象征着对罪的痛悔和对神的完全倚靠。以色列人在此通过禁食表明他们意识到自身的不足,愿意谦卑俯伏在神面前。
2. 献祭赎罪:燔祭代表完全的奉献,平安祭象征人与神、人与人关系的恢复。以色列人通过献祭祈求罪得赦免,渴望重建与神的亲密关系,同时也期待在群体内部恢复和平。
3. 求问耶和华:这是第三次求问神,与前两次不同的是,这次求问伴随着真诚的悔改行动。经文特别提到\"那时,神的约柜在那里。亚伦的孙子、以利亚撒的儿子非尼哈侍立在约柜前\"(士20:28),约柜象征着神的同在,非尼哈作为祭司的代表,表明以色列人是在神的临在中寻求指引。
神的回应同样包含两个层面:首先,神应允了以色列人的请求,明确应许\"我必将他们交在你们手中\"(士20:28);其次,这个应许不是简单的军事胜利保证,而是建立在以色列人悔改与献祭的基础上,体现了神公义与慈爱的平衡。神的回应既彰显了祂对罪恶的审判,也显明祂愿意赦免悔改的子民,重新赐下恩典。
思考题二(开放式思考为主):
以色列内战(士20章)对当代教会处理内部冲突有何警示?试结合“基督身体”的合一性分析。
答案解析:
1. 避免“神圣化分裂”:以爱与和解为优先
以色列人以“公义”之名发动战争,最终却导致兄弟相残,几乎灭绝便雅悯支派。这种将暴力神圣化的倾向,本质上是打着正义旗号行分裂之事。当代教会在处理内部冲突时,同样面临将分歧“神圣化”的危险,容易将不同意见、神学争议或人际矛盾上升到“属灵争战”的高度,最终导致教会分裂。
保罗在以弗所书中强调:“惟用爱心说诚实话,凡事长进,连于元首基督。全身都靠他联络得合式,百节各按各职,照着各体的功用彼此相助,便叫身体渐渐增长,在爱中建立自己。”(弗4:15-16)这提醒教会:
- 以爱为根基:处理冲突时,应当以基督的爱为出发点,避免用属灵的名义掩盖个人情绪或偏见。